想怎么花就怎么花?克制与张力并存的花呗
专栏:科技资讯
发布日期:2019-03-19
阅读量:4827
“花呗”是蚂蚁金服基于消费支付场景推出的一款信用消费产品。消费者在淘宝、天猫以及线下商家购买商品或服务时,在支付宝中选择“花呗”付款,可享受41天免息期以及分期还款服务。目前,花呗的户均消费金额约700元,70%的用户额度在4000元以下,整体用户体量已经过亿。 2012年还没有花呗这个名字,在公司内部孵化的是一个叫“维他命”的项目,主要解决支付顺畅问题。维他命团队花了2年多的时间反复思考、测试,这个项目终于在2015年以“花呗”品牌名上线。 差点的夭折“烂草莓”花呗 2015 年 5 月,花呗团队在支付宝支付链上做了一个“快速开通”的功能,抱着让用户体验尽可能简单的想法,团队决定,让用户统一开通花呗时省去了输入密码的步骤。在发起支付时,再选择是否使用花呗。 还款日那天,使用过于无感而被用户当作默认开通,用户投诉不仅让客服电话被打爆了,随之降临的一场舆论危机,花呗不仅受到了监管问责,甚至还因此被罚了款。这让花呗这款产品在刚刚起步就遭遇重创,甚至差点因此夭折。 而在公司内部,甚至有人认为,遭遇这种程度的用户投诉,产品不应该继续扩张。背后的现实原因就是,在信用消费习惯没有被完全建立起来的中国,很大一部分消费者仍然谨慎。 在当年年底的阿里年会上,尽管花呗反复解释设计的初心只是产品的易用和简单,但还是因用户体验不佳,被内部评选为「烂草莓」奖。一系列打击下,团队为此低沉了很久。 但那次风波成为了转折点。整个团队开始重新重视一个问题:做一款足够简单又普惠的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必须要兼顾严谨风控和体验上的便利,过程无异于走独木桥,稍有差池,就会坠入万丈深渊。 “花呗”的克制与张力 蚂蚁金服最初做花呗的想法是希望在双11活动期间为支付高峰期兜底,让支付可以快速平滑地进行。但显然,花呗团队并不满足于仅仅做一个活动期间的支付辅助工具。 花呗最初想服务的是年轻人,这个一半以上用户额度仅 2000 元上下的产品,成为年轻人喜欢的互联网消费金融品牌,他们甚至创造了各种花呗主题的段子和表情包,年轻人的使用为花呗带来了高速增长,2017年开通使用花呗的90后数量达到4500万人。数据预测说明,到2022年,消费金融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放大至28万亿元。 争取到年轻人之后,花呗看到了更多可能性。不断地拓场景是其中的方式之一,但其中的难度在于让商户接纳花呗这个产品以及费率。花呗更多是和支付宝一起进入线下的,且受支付宝扫码支付的启发,今年花呗通过“收钱码”的方式,覆盖了很多线下商户。 这个过程中也难免一些质疑,“花呗让月光族变成了月欠族”“花呗鼓励超前消费”……人们评价花呗不仅仅是在产品层面,而且在社会责任层面。为此,花呗设定了一系列具体规则。例如针对 22 岁以下符合所有要求用户, 最高额度上限不超过 2000 元;在某次为了遏制冲动消费的调低额度动作后,用户 30 天内不能再回调额度。 金融风险还是极致体验,服务年轻人还是所有人,要利润还是要用户增长,每一步微小的选择让花呗成为了今天的花呗,四岁的花呗还会在克制和张力下继续成长。 说点什么
发表
最新评论
|
点击开启品牌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