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美团、摩拜、京东……被“妖魔化”的中国互联网裁员潮
专栏:科技资讯
发布日期:2019-02-23
阅读量:2929
作者:资讯小卡车
滴滴、美团、摩拜、京东……被“妖魔化”的中国互联网裁员潮

被妖魔化的背后,往往充斥着各种版本的低级谎言

最近,中国的一众互联网知名企业陷入裁员潮风波。社会舆论哗然。

而滴滴、美团、摩拜、京东......这些中国互联网知名企业,大多数面对裁员传闻都是尽可能低调行事;生怕一不小心就会陷入风波中心,惹来不必要的麻烦。

至于各家裁员原因,根据已公布的,或是因为部门调整,或是因为业务收缩,或是因为企业经营重心调整......

各有各的说法,云里雾里,似乎又各有各的含蓄。

之所以一提起裁员,国人就谈虎色变,大概有两方面的原因。

被妖魔化的裁员

裁员的事儿,在国内是极其热议被“妖魔化”的。

对国人而言,裁员还是比较新鲜的事儿。其令人恐慌程度,是仅次于“企业倒闭”的大事件。

毕竟,从改革开放初期甚至到现在,中国人骄傲的是自己的铁饭碗----国企优于集体企业、集体企业又优于私营企业……

根据饭碗的“结实程度”给自己的单位打出是否满意的分数,也是中国特色之一。

即便是某些地方的相关部门,面对企业的裁员也是颇为敏感。甚至当某些用人大户传出裁员消息时,地方相关部门会出面约谈企业,表示一下“关心”,仿佛他们是做错事儿的孩子。

被放大的裁员恐慌

不对称信息条件下,人对于突发事件的恐慌感、无力感是会被非理性放大的。

大多数朴素勤劳的国人向来喜欢埋头干活,不关自己的事情不愿意过问。当企业遇到了转折点,遇到了主动或被动的收缩性调整时,员工们第一感觉就是要被抛弃了;先是陷入短暂的失落,继而因为被抛弃生出愤怒……

滴滴、美团、摩拜、京东……被“妖魔化”的中国互联网裁员潮

西方人面对裁员就要相对“从容”一些

这一点上,比起经历过数次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见过“大世面”的西方人,国人显然要“逊色”不少。

裁员并不可怕

其实,作为市场经济国家,一个行业或部分行业的出现裁员潮,真的没有那么可怕,更不是世界末日。

首先,一个企业所处的行业是有其周期规律的。企业扩张时期,岗位大量空缺,必然会加大力度聘用新雇员;行业衰退时期,部分岗位失去存在的价值,大多数企业必然会收缩性减少雇员。

其次,企业用工成本变化的压力也会导致裁员发生。当用工成本快速攀升,企业所处的生态环境又呈现萎缩趋势时,企业的第一想法就是先准备“过冬”;以求降低用工成本,减少开支,确保企业不会因为现金断流而走上绝路。

再次,裁员是企业收缩业务范围和企业重心转型的内在需要。除了部分熟练技工和专业性管理人员,每当有业务范围收缩或调整,部分人失业是正常的。

最后,裁员后,或企业进入调整期时,同样会产生新的就业机会。企业进入新的领域后,不可能所有岗位都会被老员工完全性替代,企业为了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必然会有新的岗位需求。

例如,最近面对更多互联网企业的裁员传闻,阿里巴巴就发表声明称,公司会投入更多平台资源,继续开放招聘。

市场的事情还需交由市场来办

社会责任,是企业积极履行的义务,但不应是悬在脖子上的绳索。毕竟只有企业有了活路,才能有所承载,谈其它才有意义。

面对互联网企业的裁员潮,抑或是将来某个其它行业可能的裁员潮,我们的民众和管理者需要时刻保持一份宽容和清醒。

我们没有理由要求企业动辄破釜沉舟,更应该理解危机时刻的断臂求生。

滴滴、美团、摩拜、京东……被“妖魔化”的中国互联网裁员潮

滴滴主动宣布要裁员15%

企业要有直接面对质疑的信心

而作为企业,裁个员,其实没必要遮遮掩掩。与其被人质疑、被人妖魔化,不如索性大大方方地公开自己的想法。

遮遮掩掩,反而更容易引来无端的猜忌。比如,滴滴近日就主动宣布了涉及15%规模员工的裁员计划。

有语云: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真没什么可怕的。

上一页:滴滴亏损109亿要裁员,而这家相似的公司却获得融资3亿元?
下一页:新零售与便利店的巨大碰撞,是假象还是救赎?
说点什么
发表
最新评论
    本文由爱用建站平台用户上传并发布,爱用建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爱用建站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通过 反馈中心 进行举报。

    如有投稿需求,可点击立即投稿
    免费建站
    品牌营销
    免费小程序

    精彩资讯

    更多>>
    网站建设

    热点关注

    更多>>

    点击开启品牌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