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票软件,一个千亿蓝海市场为何饱受争议?
专栏:科技资讯
发布日期:2019-01-18
阅读量:2952
![]() 图片来源于网络 春运是个老套的话题,但每年都会因为不同的原因,一次又一次地被推上舆论高点,比如“抢票软件”。 什么是抢票软件?首先,网络订票是根据用户进入购票系统的先后顺序,分配一个序列号,然后用户按顺序进行购买,在这个过程中,用户往往需要经过一系列动作来完成购票,例如识别验证码、提交订单等。而抢票软件是在手动输入相关购票信息后,自动刷新并查询车票,识别验证码,然后提交订单......整个过程,从查询到下单,几乎不需要任何的手动操作。既降低了用户操作错误概率,又缩短了原本用户反应的时长,从出发点来说,还算是一项比较人性化的伟大发明。 但是,随着市场的扩大,抢票软件从“为人民服务”,逐渐发展成“为人民币服务”,衍生出一个又一个的收费项目,总的来说就是,花钱即可享受尊贵的高速抢票服务。从字面意思上来看,貌似能够大大增加抢票成功的机率,这对于迫切想要回家的人来说,如果只是花点钱就能一击必中,其实也没什么。 然而,随着用户使用范围的扩大,其中的隐藏弊端也开始显露,一方面,抢票软件使用高速宽带专线,只是从速度上加大成功概率,不但没有从根本上调整供需矛盾,反而加剧了购票者的焦虑,使其不情愿地参与到加价购买竞争当中,进而抬高车票的市场价;同时,增加了普通购票者的购票难度,形成强烈的马太效应,即一种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另一方面,抢票工具高速多次的访问行为,给服务器造成了一定压力,很可能会导致购票速度更慢,甚至被视为非正常操作,列入售票黑名单;还有些通过第三方社交账号授权,手机号码获取验证码等方式,截取上网记录、定位、通讯录等个人信息,变成一个窃取社会信息的小偷。甚至有人提出抢票软件,就是披着高科技铁皮的黄牛,但其实,要注意黄牛是利用囤票倒卖,来提升票价获取暴利;抢票软件是通过提供增值服务,来获取利益,两者在本质上还是不同的,不能混淆视听。不过,这依然改变不了,抢票软件正在收割韭菜的事实。 回顾网络购票之初,2010年,12306网站开通运营,用户第一次通过网络渠道购买车票,进入互联网购票元年。 2012年,猎豹网开启浏览器插件抢票时代,在社会和铁路局打击黄牛的大环境下,开始颠覆传统黄牛行业,这时候的抢票软件还不具备收费性质,但用户却实实在在得到了便利。于是,初尝甜头的部分网民,成了抢票软件的第一批拥护者。 网购抢票的蛋糕越做越大,不断有新的行业巨头参与这场战争,猎豹、火狐、360、搜狗、傲游 都有在其中分一瓢羹,但是大量的后台自动刷单,一度造成了12306服务器堵塞,为此,铁道部对各大浏览器厂商进行了约谈。抢票软件经过一系列的优化改良,最终披上了合法外衣,进入了快速道发展。 12306与抢票软件长达数年的软件升级战,也逐渐拉开了帷幕。 到了2016年,“免费获取用户,再推出附加服务”的核心思想,在整个圈子逐渐蔓延开来,战火也由PC端烧至了移动端。而携程更是将这种思想发挥到了极致,利用小程序无群不入的特性,为自家APP的传播带来了爆炸式的增长。至此,抢票APP彻底颠覆免费模式,“加速包”收费商业模式正式成形。 直到最后,民众才发现,自己早已陷入了“薅羊毛”的花式营销中,最终,还是要为免费买单。 春节购票问题一直都是“老大难”,抢票软件的出现是对市场的合理反应,我们不能完全的否认,而是应该进一步地规范抢票软件的定价公平性、信息公开性、形式合理性,同时,从供给端提出根本性变化。 当然,这将是一场长达数年的“斗争”。 至于抢票软件能存活多久,一切就看铁道部新出的“候补购票”政策,能发挥多大功效。 说点什么
发表
最新评论
|
点击开启品牌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