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顺丰很忙
专栏:科技资讯
发布日期:2018-12-29
阅读量:3292
2018年,顺丰很忙。 尽管快递行业本身就是争分夺秒,但对于王卫而言,买飞机、造机场?这钱都不算花在了刀刃上。 回顾顺丰一年来的所作所为,投资、收购、跨界、扩张,一系列操作令人眼花缭乱,惊诧之余,却又发现它始终紧随着业务布局的关键点:打造供应链和行业解决方案能力,并未背离对标中国十几万亿物流市场的战略方向。 2017年,顺丰总营收711亿元,而今年前三季度的营收就已经达到了654亿,与行业增速并无二致,甚至多数时间还要超过行业平均增速。如果能够长期保持,赶超雅玛多,成为仅次于DHL、UPS和FedEx的全球第四快递企业也只是时间问题。 赢家?输家? 然而在一些人眼中,顺丰还是输了。 或许从2017年2月23日,顺丰速运在深交所借壳上市的那一天起,顺丰就已经是个失败者。 回想起六年前,王卫在媒体面前信誓旦旦地承诺:“上市的好处无非是圈钱,获得发展企业所需的资金。顺丰也缺钱,但是顺丰不能为了钱而上市。上市后,企业就变成一个赚钱的机器,每天股价的变动都牵动着企业的神经,对企业管理层的管理是不利的。” 到后来,看着自己暴涨千亿的身家,即便每天过得提心吊胆,想必他也不止一次地感慨:“真香”。 不过这位新晋富豪运气似乎不算好。2018年,全球市场哀鸿遍野,从1.1亿美元跌至7000万美元,苹果用了三个月;从3000亿跌至不足1500亿,顺丰用了一年。 市值不足以说明一切,但市值已经反映了很多。 激进扩张 今年以来。顺丰的扩张步伐从未停止。3月,公司收购了广东新邦物流,建立独立品牌顺心捷达,发力重货快运业务。4月,公司参与了美国流服务平台Flexport新一轮的融资,加码国际业务。8月,与美国夏晖集团一起成立了新夏晖,顺丰控股为控股股东,加码冷链业务。 最受关注的当属今年10月26日,顺丰豪掷55亿收购敦豪供应链以及敦豪物流各100%股权,一举整合了中国内地、澳门和香港的供应链管理业务。 对此顺丰也有自己的解释,公司尚处于战略转型时期,希望从传统快递企业转型为供应链解决方案公司。因此,让顺丰在短时间内获得国际领先的供应链解决方案能力,整合公司是最便捷的途径。 大手笔的并购直接影响了顺丰第三季度的财报。报告期末的应付债券为57.44亿元,较2017年末的5.29亿元增长984.99%,顺丰控股的流动负债和短期借款明显加剧。 激烈的转型让顺丰不可避免地承受着阵痛,目前来看,冷链、重货等全新业务尚未进入收获期,后期需要进一步投入,这也意味着,资金匮乏只是开始,未来顺丰还要面临更大的压力。 危机四伏 不仅如此,在物流这条竞争激烈的赛道上,也不断涌现出一个又一个强敌。 近些年,通达系(申通、中通、圆通及韵达)相继跻身A股市场,加入追剿顺丰的行动当中,去年9月,阿里巴巴宣布斥资53亿元增持菜鸟网络股份,如今菜鸟估值达到1325亿元。与顺丰1445亿元的市值相差无几。 况且马云早已下定决心,未来菜鸟网络将投入上亿元来建造“国家智能物流骨干网”,“如果千亿不够,会投资几千亿,把阿里巴巴可以有的投资绝大部分投向物流”。 过去顺丰还有“大飞机”的优势,速度快、效率高,可现在圆通也有12架飞机每日往返,京东更是宣布斥资购买了40架飞机,慢慢的,顺丰手中仅存的蛋糕也被争相分食。 去年6月,刘强东放出豪言,未来的物流巨头只有京东和顺丰。一年之后他便改口,只有京东物流才是覆盖全国物流体系的,没有第二家。 如今中国物流市场强手环伺,顺丰的变与不变,似乎也只是整个行业的一个缩影,资本过剩,竞争过度,诸多乱象短时间内难以解决,对于王卫而言,审时度势知进退,才能走得稳健、走得长远。 说点什么
发表
最新评论
|
点击开启品牌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