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想些办法,少谈些格局
专栏:科技资讯
发布日期:2018-11-07
阅读量:4103
拜罗辑思维之类的自媒体所赐,格局近年来成为了一个热词,虽然原本这个词并不新鲜。它的意思是指人对世界的认知和态度,但在互联网精英的话语权加持下,它越来越染上了互联网圈子的神秘主义色彩。以至如今的互联网创业者言必称格局,不如此显不出自己的高瞻远瞩和深邃思想,不如此岂不是要沦为与传统行业一样的庸常之人了吗? 但是,格局之说真的就是一个人学问或事业或为人的成功要素吗?为什么大家都热衷于研究格局呢? 格局真的能靠听别人说学到吗?格局,和说出来的格局其实是完全不同的东西。前者是在无数的摸爬滚打和折冲樽俎之后,以经验的方式镌刻在脑中的东西,而后者,只是一句充斥着抽象名词的话语。没有经历过真正的磨练,那些词也就只能是词而已,你听见别人说了,也只能记住几个典故,一些概念,但背后的来自真实世界的伤害和失败的血泪是你看不到,读不懂也感受不了的体验。 没有了自身经历的所谓格局观,是轻浮的,虚假的,也不可能化为真正的行动指南。我们只要有心收集一下市面上各种关于格局的观点,就会很容易发现它们彼此矛盾,左右都有理。 比如这句话“大格局就是不要计较眼前得失,要胸怀远大”。看起来的确有道理,有些以此为信条的人也确实是出于真实的感悟,但如果你听到又有人说“须做到吾日三省吾身,才能精进自己”,你会发现从字面意思来看这两种说法显然存在矛盾,那么有一种是错误的吗?当然不是,它们都来自各自的真实体验,每一种观念都是信奉者用生命过程学习到的体会。看起来互相矛盾的说法,其实只是因为生命体验的不同而已。 年轻的学生在踏入社会的一刻,是无法对任何格局有感受的,他们只能面对所有的问题一个个地解决,在这种攻坚克难的过程中,慢慢体会人生的感悟。听到的格局,始终不能与自己真实的经历产生共鸣,也就只是入耳难入脑。与其到处学习所谓的格局观,不如多学些解决问题的本事。说出来的格局是无用的虚言,本事却是实实在在提升自己的技能。 格局之热其实是思维的懒惰人们热衷于谈格局,其实跟喜欢聊宏观局势和国际大势的侃爷们有相似之处。都是用概念和模糊的宏观思维看待一切具体的问题,是企图找到一种包治百病的方法。 这种谈格局的思维,避开了现实的问题,把现实中的失败,用一种所谓的“要有大格局”的说法实现了自我安慰,避免了痛苦的反省。因为失败了不要紧,我有大格局,不计较这一时的得失。于是,在一次次的不计较中,终于走向彻底的失败。 谈格局容易,解决问题却极难。因此,避难就易的懒惰思维自然选择了前者。而解决问题需要费工夫,花心血,收集材料,征求意见,考察情形,还要冒险吃苦,方才可以得到解决办法,往往还没有成例可循,岂不是难之又难?但是又有什么办法呢?世界上的事情本来就是复杂困难的,没有简单就能成功的道理。我们无论做人还是做学问,难是常态,但凡有偷懒的想法,必会遭其所害。 空谈格局,于事无补,但为什么互联网创业圈如此流行这个词汇呢?这大概跟互联网成为全民焦点有关系。众所周知,互联网创业竞争激烈,成功者少之又少,而能在众多聪明者中胜出,运气,时机的因素大概影响更大些。但成功者都不愿承认自己只是幸运而已,他们还要当全民的精神导师呢,自然要从自身找原因,而大众也执着于研究成功与个人的因果关系,总是希望找到所谓“格局”的因素来印证这些人的成功结果,其实归根到底还是想复制他们的成功。于是在双方的“合谋”下,格局之说成了解释成功者何以成功的神奇力量,而这些力量又是轻易就能得到的,只要你付钱给网上的导师即可。 格局的升级版 - 大局罗辑思维的节目常常提到用所谓大格局(简称大局)观来看待历史,就是把历史事件都从宏观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得到不同以往的结论。比如有一期节目里,提到满清之所以会入侵中原,是因为女真人跟汉人贸易就能得到粮食,所以他们放弃了农耕,过起完全依靠渔猎的日子,而一旦中原也缺粮,无法供应女真人的时候,女真人就不得不侵入内地来抢粮。结论是,贸易也会导致战争。 这种解释的确非常新颖,但真的是这个原因吗?我们稍稍想一下就能发现逻辑上的疑问,比如既然女真人是为抢粮而来,那应该非常急迫地想要速战速决,但为何在边境与明朝对峙长达几十年?而如果女真人的战争目的如此简单,明朝应该很容易安抚才对。 这种大局观看待历史会导致一种局面,就是面对太多纷繁复杂的事件极易迷失在其中,最后翻来覆去偶然发现一个有些关联的事件,便如获至宝般的引为最后的结论,并以自己的与众不同而沾沾自喜。但其实历史事件的发生也许并没有那么多复杂的原因,当我们回到事件发生之前很短的一个时间,往往会看到也许一件大事的发生,仅仅只是当事人的一个不理性的冲动而已。当然,时代的背景必然对历史事件发生影响,但这个背景并不必然导致事件的发生,因此你不能将其归结为终极原因。归根结底,事件终究是人的决策导致的,而不同的人即使面对相同的背景也可以做出完全不同的决定。 大局观的有害之处还在于,它极易消解人在当下行动的意义。当领导要你“以大局为重”的时候,你基本可以确定,这是要牺牲你的利益了。而当一件具体的侵害个人权利的事件发生时,我们也常常可以听到一种声音,宣称要把这种侵害事件放在复杂中国的大局下看待,因此,侵害只是局部的,暂时的不幸事件,我们不应该做出“过激”的反应,破坏“大好局面”。 在面对众多问题时,大局派总是强调要看到历史的趋势是向好的,所以问题一定能够解决。但是当真的有人要抗争,试图解决问题时,大局派又责怪他们只顾眼前利益,行动过激,损害“国家利益”。在大局派的眼里,一切都是复杂大局下的小事情,历史的趋势早已注定,个人的行动和抗争,是没有意义的胡闹。 就像面对强拆,大局派会告诉公众,拆迁是中国城镇化的必要手段,强拆甚至是中国快速发展的独特优势。在这个大局观下,拆迁户的抗争既不起作用,也缺乏正当性,无非是抬高要价而已。这种观念忽略了过程中人的权利的因素,无视个人尊严的价值,而用简单的利益得失看待所有事情。 所以,所谓大局的观念只会让人陷入单一的思维模式,企图用一个大局给出所有的答案,而不是对每一件事都就事论事的分析,本质上仍然是思维的懒惰。 世界充满不确定性,格局也是不可靠的前文已经说过,格局是每个人基于自身经验的认知,它影响着我们对未来的观点。然而,未来越来越充满不确定性,基于过去经验的格局观还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吗? 的确,世界的不确定性从来都会超出预测家的预言,没有人能够一成不变地生活下去。你所谓的大格局,也许在时代的变化面前,仅仅几年就变得迂腐陈旧了。 很多讲格局的文章喜欢拿阿里巴巴,小米这些互联网公司的发迹来举例,说明正是创始人们的大格局才使它们突破了一般企业的行列,成为改变世界的伟大公司。但这种事后诸葛亮式的评判又有几分真实呢?事实上,真相很可能是,它们也是一次次在解决当下问题的过程中成为今天的样子的。 阿里巴巴在创立之初,只是想要模仿黄页做一个连通买家和卖家的信息平台,但在解决实际遇到的困难的过程中,不断想出新的办法,最后才一步步走到今天。比如为了做消费端的生意而创立淘宝,然后又为了解决线上购物的信任问题,而建立支付宝平台。阿里的成功,是包含了时机,运气,奋斗和毅力的共同作用的结果,领导者的格局即便有影响,也不如一些人想象的那么大。 还有人说,这些成功的企业家都是不把赚钱当成第一要务,而是把眼光放得长远才成就大事业的。这真的就是一厢情愿的想象了。事实上阿里巴巴从建立开始就一直为赚钱而奔忙,所有的解决方案也都是为扩大当下的收入而想出来的。所谓长远的眼光是虚无缥缈的将来,只有当下的赚钱才能保证你的企业生存下去。只要做过企业的都明白,每天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保证财务账户上的资金的充足。 当然,本文并非要否定个人和企业做长期计划的重要性。这些短期可能会牺牲利益,长期却能获得回报的规划是每个人和企业都必须重视的。但这种计划是我们对自己或自己的事业有着确定的希望的基础上自然做出的安排,它无关格局,是我们不满足于现实的反映。无论一个人,按照世俗的标准格局是大还是小,都会有自己的梦想,都会对未来抱有希望,也都会付出行动。 格局是会随着人的认知而变化的,我们今天看到的很多企业家们,不少学历都不高,出身也不好,按照一般社会的标准,开始的时候必定不会有大格局。但他们能够成为今天我们认为的有大格局的人,都是在奋斗的过程中成长的,尤其是在解决一个个难题的过程中。因此,纠结于格局的大小没有意义,你做的事情越多,解决的难题越大,格局和眼界自然就会成长。 比尔盖茨年轻时被称为“硅谷恶人”,以对下属和同事的苛刻和对竞争对手的冷酷无情而著称。但现在积极投身公益和慈善的他,完全就是个慈眉善目的和蔼长者了。有人就认为是比尔盖茨年轻时格局小,现在格局大的区别。其实这种变化无关格局的大小,而是不同立场下表现出来的格局不同而已,并非前者就不如后者。当他处在企业老板的位置时,严苛和竞争性特质一定要表现出来,才能带领企业开疆辟土,但现在既已退出商界,自然他的观念和个性都会转变,或者说,格局会变化。 所以,格局既然不会恒常不变,那么我们心心念念所谓的“大格局”也不过是一厢情愿而已。诚实的面对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才是人生成功不二的法门。 说点什么
发表
最新评论
|
点击开启品牌新篇章